比思論壇

標題: 广西百色:山水间的双重节奏城市 [打印本頁]

作者: 单手扶墙    時間: 2012-6-10 21:58
標題: 广西百色:山水间的双重节奏城市
    百色市,位于广西西部。“百色”由壮语中的原始村落“博涩寨”的名称而来,意为洗衣服的地方;百色地形图如一只展翅高飞的天鹅,所以也被称为“鹅城”。百色古为百越之地。清雍正七年(1729年)分田州、土州地设厅制,设百色厅,次年建城,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光绪元年( 1875年),田州改土归流,升百色厅为百色直隶厅。 民国元年(1912年),改百色直隶厅为百色府。
  百色地处广西与云南贵州三省交界之地,又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上游,在陆路交通欠发达的时期,曾凭借右江黄金水道的优势,成为一座商贸发达的城镇。清末民初,一度沦为云、贵的鸦片集散中心。1929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等发动和领导了百色起义,后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百色由此闻名中外。
U5801P704DT20111208142228.jpg
   百色大菜市上的一位壮族阿婆
  移民城市移植的休闲化生活
  百色市区的一个菜市场边,裹着头巾的壮族阿婆,静静守候着装满香葱和油菜的小摊,一条扁担横在一旁。记者问起小摊的情况,阿婆听着普通话一脸茫然,停顿片刻,嘴里蹦出一串听不懂的话语。很快,我们便结束了这猜谜般的交谈。
  百色市区依山傍水,面积不大,语言却十分驳杂。过去百色有城墙,城墙内主要说官话(桂柳话),西城外说壮话,东城外解放街盛行的则是粤语与当地土话结合形成的白话。“语言的融合足以体现百色‘移民’城市的性质。来自广东四川等地的外来人口,不仅带来了白话和桂柳话,也带来了休闲的生活方式。”百色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高九江说。
  右江与澄碧河在市区东南角汇合,江滨路一带气候宜人,成了当地人最热衷的休闲场所。这里是钓鱼爱好者的聚点。不少人连鱼饵也懒得放,直接把缀满挂钩的绳索抛进江里,过段时间再奋力扯向空中。韦明月说:“这种大海捞针的‘钩鱼’方法,偶尔也能钩到鱼,当然有时也可能钩出垃圾。来这里,主要为了打发时间。”
  原籍松花江的莫先生讲求的却是实用,顺着河沿下个鱼网,傍晚回家时起网,通常都能收获几条不小的罗非鱼。他喜欢讲述自己先辈移民到这座西南边陲城市的故事——日本侵略东北时逃难去了南京,解放后父亲被打成“右派”,自己跟着母亲辗转来了百色。

U5801P704DT20111208142243.jpg
      大菜市上卖水烟筒的摊贩
  。
  江滨路时常能碰到一些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他们蹲在岸边发呆,有时则兴致高昂地围观江上撒网捕鱼的木船。攒在一起打牌是街头巷尾极常见的场景,摊贩冯清说:“打牌往往能持续一下午,瘾重的晚饭后还要继续进行,甚至连生意也不顾了。”
  晚上,市区森林公园聚集着大批唱歌跳舞的人,交谊舞、健身操和露天的卡拉OK,通俗唱法、民族唱法都有。而在江滨公园一带,晚上还有老年人自发唱山歌,用的是壮语,很难听懂,年轻人戏称为“唱天书”。百色的基督教堂,门面低矮,白天并不起眼,而晚上唱起赞美诗来,同样很有人气。作为四川人重要休闲方式的茶馆,来到百色后,与四川话一样得到了改造,来客除了喝茶,还要把喝酒、吃饭等有助轰托氛围的活动捎带其中。
  解放街上的会馆与骑楼
  解放街(旧称“大街”)是百色保存完整的一条老街,代表着外来商贸业(以广东为主)的影响。邓小平等人曾筹划和指挥百色起义的粤东会馆是当地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始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比百色的建城史还早。在这个装饰极为讲究的三进两廊式建筑群里,广东佛山的琉璃陶塑、粤剧人物彩雕都能见到。会馆里有块“东渐西被”扁额,最能反映广东商人的雄心——广东文化逐渐向广西渗透直至覆盖。

U5801P704DT20111208141736_jpg_U5801P704DT20111208142254.jpg
   百色现存最早的建筑粤东会馆,邓小平等在此筹划了百色起义
  罗生福说:“百色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商贸活动中的重要位置。百色地处两广与云、贵的交界处,在陆路不便的明末清初,右江的水路交通发达,上连云贵,下通广州直至香港。广东商人从水路来到百色后,去云、贵还有一段路程,于是就选择了百色城作为中转地。”除了规模最大的粤东会馆,由各地商会建造的福建江西、两湖、云南等会馆还有十多处,成为各地商人聚会和洽谈生意的主要场所。
   清末民初,百色是云、贵及右江地区鸦片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和重要通道。到20世纪20年代,城内有数千人经营鸦片,“烟土税当时排在广西税收的第一位,个别年份禁烟罚金占广西地方收入的半数以上”。
  商贸的繁荣同样体现在解放街鳞次栉比的骑楼上。楼上住人,楼下是跨马路的连廊和商铺,可避雨防晒,非常契合岭南的气候。罗生福听当地老人说,“解放前,这一带曾有许多妓院,在河边排成一排,妓女叫什么‘红牡丹’、‘玫瑰’的都有”。
  现在,解放街仍是百色市最繁华的商贸街,骑楼底层深阔的铺面特别适合家电与服饰经营。但深入到骑楼里面,就能察觉到一股古旧的气息。街道里有家运输公司的旅社,价目表上的字体仿佛仍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普通单人间,10元”、“席梦思双人间,25元”。黄群英在这家旅社当了18年的服务员:“这么多年了,价格基本没变过。二、三楼每层都有十几间房,但自带厕所的只有几间,别人一打听用的还是公共厕所和淋浴间,就没兴趣了。”不过,也有个别老住户,就是冲着只有一张床的单人间来的,“一天只需10块钱,常年住下来也不比租房贵”。
  老骑楼下水道不通,成了影响旅社生意的先天障碍。为了吸引客人,她们把部分房间装上了电视,换了大床垫,可是找上门来的往往是因招牌上带有“运输公司”字样而来联系运输车辆的。“骑楼可能适合开商铺,但不适合开旅舍。不过,我们这里在拍电影的人眼中是有吸引力的,不需要做太多布置,场景就直接回到了80年代。”黄群英说。
  ■ 市井速写
  大菜市上与香港隐秘关联的老黄历
  百色市区白天的繁华首推民生街“大菜市”。成立20多年来,这个市场在人们心中的“中心”位置及热闹的市集场面一直没变。
  说是菜市,市场上买卖的东西却十分繁杂。每天一大早,水果摊、蔬菜摊、小吃摊以及活禽摊开始聚集。卖烟筒的、卖老皇历的,还有一筐筐卖活的菜蛇的,都能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还有许多住在城郊山村的人,挑上一箩筐野菜,或者摩托上载着两竹筐鸡鸭鹅,一路赶来。
U5801P704DT20111208142807.jpg
   发达的水路交通曾使百色成为连通两广与云贵的商贸重镇
  冯清是位卖老黄历的摊主,在她的小摊上,香港几大占卜师的书最为畅销。在百色历史上,因右江便捷的水运,曾将云、贵与广州直至香港连在一起;如今,在高速公路时代来临之际,右江的水运功基本终结。于是,这些香港舶来的老黄历,似乎成了百色与香港的历史关联的隐性延续。
  和冯清的摊位一样,这条街上的固定摊贩,都有巨大的遮阳棚常年遮盖着。冯清说:“百色的天气经常走极端,一会儿炎阳高照,一会儿大雨倾盆。这些遮阳棚虽然简易了些, 避雨防晒的功能却和解放街上的骑楼一样。”她甚至觉得,最早发明岭南骑楼的工匠,很可能就是从摊贩们的遮阳棚上得到了灵感。
   山水赋予的双重城市节奏
  ■ 红色遗迹
  百色市依山傍水。水给当地带来了非常休闲的氛围,人们趿拉着拖鞋在江滨路上溜达,面对碧澄的江水,内心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的悠裕。当地媒体人洪泉则觉得,“山城”应是百色的另一张名片。百色城区不大,但受地形限制,每走一段就能遇到一段坡道,爬坡的吃力,又让这里的生活节奏变得紧促起来。
  速度生猛又能见缝插针的摩托车是百色最受欢迎的交通工具,遇到小坡,油门一拧,嗖地一下就上去了。傍晚时分,不少人忙着去公园、饭馆、商场,蜂拥的摩托车便成了街上的主力军,连汽车也得避让三分。白天,一辆辆摩托车堆积在路边。先来者抢占了停车位,后来的只能想办法“见缝插针”,常常挤满了人行步道。如果遇到商场开业燃放鞭炮,或者个别摩托车倒地,装有高科技报警装置的车堆里立刻“叽哩哇啦”响成一片,成了刺耳的城市哗音。
  既快又慢,这应该是山水赋予百色的双重节奏。
U5801P704DT20111208142538.jpg

  站在东北郊迎龙山上的“百色起义纪念馆”前看百色市区全景

U5801P704DT20111208142659.jpg

   纪念馆内,游客在一幅革命历史壁画前休息
  隐没的“红礼堂”与清风楼
  今年12月11日,是百色起义82周年纪念日,百色市在南(宁)百(色)高速公路的出口位置,立了一个与起义有关的纪念雕塑。“百色起义”对于百色人来说,的确称得上一种骄傲。向普通游客开放的景点就有不少,原有包括红七军军部旧址(粤东会馆)、革命烈士纪念碑、百色起义纪念馆在内的“老三篇”。2009年,为纪念百色起义80周年又在“老三篇”的基础上打造了“新三篇”——百色起义英雄雕塑园、邓小平手迹碑林和右江里的“小平号”游船。除了粤东会馆,其他都是人工造设。

U5801P704DT20111208142054.jpg

    八一希望小学内锻炼身体的小学生
  实际上,百色市区并不缺既老又与百色起义相关的遗迹,平时因为与现实生活离得太近,而被大家熟视无睹,但一旦提起它们的典故,无论老少皆能一一细说。在中山一路,百色中学和八一希望小学是两所百年老校。百色中学前院的一座老建筑,现在搭满了正在维修的脚手架,该校的学生都习惯称其为“红礼堂”。初二的方斯怡早就知道当年邓小平在这里办过讲习所,“前几年,它中间的走廊是学生出入校园的捷径,两边房子也是学校舞蹈队的教室。后来被列入了‘危房’,和我们才慢慢疏远了”。
U5801P704DT20111208142614.jpg
   八一希望小学内的红七军军部旧址——清风楼
  八一希望小学中的清风楼与院里的许多古树一样历史久远。它曾是国民党的县府。百色起义时,红七军的政治部以及《右江日报》的编辑部都设在清风楼里。晚上学生放学后,院内一片清静,和一墙之隔的纷乱街道形成鲜明对比,学校的前任校长龙明康就经常来这里散心。清风楼列为文物之前,龙明康曾在二楼办过工,“那时楼上经常有麻雀叫,捉麻雀成了最深刻的记忆”。学校院里除了高大的小叶榕,还有几棵扁桃树,现在每年还会往下掉果子,“学生从来不去捡着吃,因为扁桃太酸了。虽说是‘前人种果后人吃’,但在这个学校院里是并不适用的”。由于校区太小,市里也想把它辟出来作为红色旅游地,学校正在着手往城南搬迁。

作者: xiaoloutingyu    時間: 2012-6-12 14:39
有机会要去看看
作者: High532    時間: 2012-6-13 19:33
景色很好很美丽
作者: 甘草    時間: 2023-1-16 12:56
长寿之乡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bbb-ccc.site/)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