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央行公布2016年1月金融数据,大多高于预期。其中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51万亿元,创下单月纪录新高;M2增速上升到14%,创18个月新高;社会融资规模(下称“社融”)增量为3.42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1.61万亿元和1.37万亿元。 2009年金融危机救市时,单月信贷最高投放量是3月的1.89万亿,1月为1.62万亿,远低于这次的2.51万亿。 在此消息刺激下,A股昨日应声大涨,沪指涨幅达到3.29%,重回2800点上方。 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多名人士认为,面对动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济持续的下行压力,稳增长仍是当前主题,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有所加强,流动性释放和稳增长将继续发力。 同日,央行等八部委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货币信贷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近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态称,一旦经济真的出现滑出合理区间的苗头,该出手时我们会果断出手。 发改委投资司司长许昆林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当前背景下合理有效的投资十分必要,要理直气壮地抓投资。 《第一财经日报》梳理发现,无论是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还是新年工作会议,各地方均把稳增长放在重要位置。其中,除了强调多举措推动房地产去库存以外,涵盖市政、医疗、养老、环保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投资成为主要抓手。 受前期稳增长政策逐渐落地相关的信贷需求刺激,以及银行普遍倾向于年初大量投放的季节性因素影响,年初贷款大幅上升,M1与M2“倒剪刀差”形态进一步扩大。 招商证券宏观研究员闫玲表示,信贷投放较多,M2同比增速升至14%。财政性存款增加5119亿元,低于2015年同期,存款增长缓慢,而投放增多,反映出经济下滑对积极财政的压力。M1同比创新高至18.6%,尽管有发放奖金等原因,非金融企业存款会向居民存款转移,企业活期存款增长仍然较快,可能是专项债配套贷款放在活期,以及公司客户保证金的继续减少。 交银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在外汇占款持续显著下降、财政存款增加的情况下,M2增速提高主要是因为信贷大幅增长,进而存款和货币创造较多。而M1形成显著的向上突破主要是因为当月M0大幅增加,当月净投放现金9310亿元。同时,过去几个月M1高增速,与去年上半年M1低增速形成反差,进一步推高了1月M1。受此因素影响,2月M1与M2的增速差可能进一步扩大。 “1月份金融数据大幅超出市场预期,也反映出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社会融资规模3.4万亿元,创单月历史纪录,除了人民币信贷创新高外,企业债券融资超过4500亿元,也创单月历史纪录,反映直接融资规模扩大,有利于企业融资结构改善。 金融支持稳增长还需发力 未来央行货币政策走向依旧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多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信贷季节性高速增长将会回落,而货币政策很可能继续保持稳健,近期出台降准政策的可能性有所下降。 “从目前资本流出规模来看,一个季度需要一次降准,但也不能做线性外推说一年有4次降准,因为一旦人民币贬值预期被打消,那么资本流入的力量很快会减弱。上半年从补充基础货币的角度来说,会有一次降准。”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徐高说,从社会融资来分析,货币政策的环境都是比较宽松的。接下来稳健货币政策的态势不会发生变化,但更多的宽松不会出现,也就是说降息降准的概率较小。从全年来看,降准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但降息的可能性较小。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考虑到近日贸易等数据并不乐观,本月贷款高企中不乏汇率等暂时性因素影响,可持续性存疑。稳增长政策还需继续发力。 昨日,央行等八部委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货币信贷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综合运用多种流动性管理工具,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加强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水平适度和货币市场稳定运行,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 民生证券固定收益研究负责人李奇霖认为,“金融支持工业”就是要宽信用。文件强调“对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煤炭等行业中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优质企业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帮助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大于一切,对产能过剩工业部门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维持差别化信贷政策,减轻了市场对去产能可能发生全局信贷大幅收缩的担忧。 此外,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债市供给有望扩容。文件提到“扩大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规模,拓展可交换债券、可转换债券市场。积极发展绿色债券、高收益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等创新金融工具”。 李奇霖认为,债牛背后有杠杆资金参与,但与股市不同,此次政策基调不在去杠杆,而是通过扩大供给,降融资成本。过剩行业信用风险收敛,过剩行业国有企业利差有望收缩;民营企业利差或继续走扩,主营业务不清晰的民营企业首当其冲。 发改委下属一名研究人员告诉本报,中国东西的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有效投资不仅没有过剩隐患,在实现稳增长的同时还将为中国经济的质变打下基础。 记者从多个部门获悉,铁路、水利等基建投资,以及扩大社会保障和精准扶贫等方面将成为政策密集“倾斜”的焦点。 徐高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已迫近底线,决策层稳增长意愿上升,今年稳增长政策将显著加码,推动实体经济企稳回升,而基建投资是主要发力点。 在去年促投资稳增长“组合拳”全面发力的基础上,发改委表示,今年将继续扩大有效投资,并着力补齐发展中的短板。其中,“有效”成为本轮投资最大的亮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