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被很多人看作是健康大敌,但美国心脏协会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却显示,吃对脂肪可以挽救全球超过100万人的生命。 脂肪的作用被误读 论文作者、美国塔夫茨大学傅莱曼营养科学与政策学院的戴瑞什 莫萨法利安博士主导进行了上述研究。研究人员针对2010年涉及186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归纳分析,结果发现,全球超过71万例的心脏相关疾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等)死亡是源于欧米伽-6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不足;死于“坏脂肪”摄入过量的约为25万例。该研究第一次证实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不足会导致心脏相关疾病增加。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老年与临床营养室主任张坚,以及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副会长周春凌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目前人们在脂肪摄入上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一:高脂肪食物全都不健康。人们拒绝高脂肪食物的原因之一是它会导致肥胖。事实上,有些食物中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多吃反而有益。瑞典一项长达两年的试验证实,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不仅能达到最好的减肥效果,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误区二:降低胆固醇摄入,就会少得病。“很多人为了降胆固醇,几乎不吃肝脏、蛋黄等高胆固醇食物。”周春凌说,目前尚未有任何研究证明,胆固醇的摄入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直接的因果联系。澳大利亚一项研究发现,将心脏病患者饮食中的人工黄油改为天然黄油,尽管总胆固醇降低了13%,死亡率却有所上升。 误区三:“控制摄入”就是一点不能吃。在张坚看来,国人饮食正在陷入一个怪圈:“控制”等于一点不吃。比如,很多人不吃猪油是因为其含量高达40%的饱和脂肪酸,但事实上,猪油中所含的“好脂肪”单不饱和脂肪酸也高达40%。 误区四:不吃肉、少吃油就能预防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分为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及混合型。我国常见第一种,饮食因素主要是主食(即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而非脂肪摄入过多。 脂肪摄入不足反而危险 据介绍,脂肪分子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脂肪酸又可以大致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两大类。作为人体不可缺少的三大宏量营养素之一,脂肪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保护内脏,维持体温,并参与机体各种代谢活动。周春凌指出:“脂肪摄入过多会造成肥胖,带来一系列代谢相关疾病,但摄入不足,也会危害健康。” 营养不良。脂肪参与人体代谢活动,脂肪总摄入量不足时,很容易造成能量营养不良。尤其是老人,食物摄入量减少,消化能力衰退,更易出现营养不足问题。 湿疹等皮肤病。必需脂肪酸缺乏也可引起湿疹、皮肤粗糙等皮肤疾病。 代谢能力降低。磷脂本身参与脂肪的转运和代谢,胆固醇是性激素、维生素D的重要合成原料,而植物固醇能够促进脂肪的代谢吸收和利用,长期缺乏上述这些类脂,人体脂肪代谢会受到阻碍。 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脂肪不足,尤其是必需脂肪酸缺乏,可引起脂溶性维生素A、D、E缺乏,出现干眼病、夜盲症、骨质疏松等。 此外,女性腿部和臀部脂肪属于能量储存的一种方式,怀孕时,这些脂肪可以被调动作为燃料,支持胎儿生长,为泌乳作准备;对男性来说,雄激素的分泌也离不开脂肪。如果长期过分坚持低脂饮食,就易导致疲劳乏力。 掌握好脂肪摄入的原则 一般认为,饱和脂肪酸分子相对稳定,可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但也会直接导致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因此常被称为“坏脂肪”;不饱和脂肪酸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两种,其分子不稳定,进入人体后可起到调节胆固醇水平的作用,多被称为“好脂肪”。 “目前较公认的‘坏脂肪’多指反式脂肪酸。”周春凌说,它是已知的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膳食独立危险因素,常见于加工类谷物,如饼干、糕点、曲奇中,还存在于超市、饭店反复使用的食用油里,这些是日常饮食中必须控制的。 从不同种类的脂肪含量来看,橄榄、花生、杏仁、榛子、鳄梨等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葵花籽、南瓜籽、大豆油和玉米油富含欧米伽-6脂肪酸;三文鱼、沙丁鱼、金枪鱼等深海鱼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都属于较好的脂肪摄入选择。富含亚油酸或亚麻酸的食物,如亚麻籽油、紫苏油等,可提供人体自身无法合成的必需脂肪酸;椰子油、母乳、牛乳所含的中链脂肪酸能较好地为人体供能,也是不错的选择。 通常的脂肪摄入原则是:控制脂肪总摄入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比例最好控制在1:1:1。具体来说,周春凌建议,食用油选择花生油、菜籽油等植物油为主,交替使用,每天用量控制在20~25克左右(搪瓷勺约2勺半)。平时以含饱和脂肪较低的食物优先,大致按照鱼、禽、豆、肉、蛋、奶、坚果的顺序进行选择,吃肉时,首选鱼,次之禽肉,再次畜肉;每天保证2~3两肉类食物总摄入,但要少吃火腿、香肠等加工肉;每天一个全蛋、一袋奶;坚果脂肪含量高,一把去壳坚果脂肪含量约等于15克食用油,一次不能吃多,一小把就够。▲ (生命时报记者 包育晓)
|